第(3/3)页 他的“论战斗精神的培养”、“劣势装备下的战术创新”等文章和讲话精神,被重新整理印发,供各级指战员学习研讨。 “学习李云龙同志,争当打赢先锋”的标语,出现在许多部队的训练场上。 老虎团更是将他的纪念融入了日常。 他们将李云龙最后一次视察时敬礼的照片放大,悬挂在团史馆最显眼的位置,并将他当时站立的那片训练场高地,命名为“将军岭”。 每年新兵入伍、老兵退伍,都要在那里举行仪式,讲述老团长的故事,重温那最后的军礼,将“狭路相逢勇者胜”的精神血脉,一代代传承下去。 所有这些追思与纪念,形式各异,规模不同,但内核是相通的: 那就是人民发自内心的、对英雄的怀念、敬仰和感激。 它们无声地证明着:一个人生命的价值,不在于他活了多久,而在于他为何而活,为何而战; 一个英雄的伟大,不在于他获得了多少荣誉,而在于他赢得了多少民心。 李云龙走了,但他又无处不在。 他活在苍松翠柏间,活在历史书页里,活在网络记忆中,活在课堂故事中,更活在每一个被他的精神所触动、所激励的普通人心中。 人民,没有忘记。 也永远不会忘记。 这种广泛的、自发的、持续性的纪念活动,自然而然地呼唤着一个更为具体、更为恒久的精神载体。 人们需要一個地方,可以系统地回顾他的一生,可以集中地感受他的精神,可以庄严地表达他们的敬意。 于是,建立一座专门的故居纪念馆的呼声,变得越来越高,逐渐从民间的愿望,上升为正式议程。 第(3/3)页